下一頁

中國的婚禮可分為三個階段

1) 婚前禮﹐即「訂婚」
2) 正婚禮﹐即「結婚」或「成婚」的禮儀﹐表示夫妻的結合
3) 婚後禮﹐是「成妻」、「成婦」或「成婿」之禮﹐表示夫婦的社會責任和應扮演的角色
婚前禮和正婚禮是中國傳統婚禮的主要程序﹐起源於古代的六禮。六禮雖創於周朝﹐但到漢朝才受到重視。

婚禮的歷史

「昏禮」和「婚禮」
古人在黃昏行娶妻之禮﹐因而得其名「昏禮」。

儷皮為禮 - 婚禮的開端
    中國的婚禮在周朝前較簡單﹐古代嫁娶的儷皮為禮是婚姻禮俗的根源。通鑑外記﹕「上古男女無別﹐太冥始設嫁娶﹐以儷皮為禮。」古人以儷皮為婚姻的結合﹐表明儷皮通婚早已成為習俗﹐後由聖人採取而制定禮法。

婚姻六禮的演變

  古人很重視婚禮﹐禮記昏義﹕「昏禮者﹐將合二姓之好﹐上以事宗廟﹐而下以繼後世也﹐故男子重之﹐是以昏禮納采、問名、納吉、納徵、請期﹐皆主人筳几於門外﹐入揖讓而升﹐聽命於廟﹐而拜迎於門外﹐入揖讓而升﹐聽命於廟﹐所以敬慎重正昏禮也。......敬慎重正而后父子有親﹐父子有親而后君臣有正﹐故曰昏禮者﹐禮之本也。」

  六禮的內容據儀禮記﹕「昏有六禮﹐納采、問名、納吉、納徵、請期、親迎」。這種禮制是創於周朝而用於漢朝﹐但有學者認為周文王時代以有六禮﹐不過亦有人不從六禮。
  漢平帝元始三年詔劉歆等雜定婚禮﹐四輔公卿大夫傳千朗史家屬可行親迎﹐次年立皇后亦納采、卜吉。 魏晉南北朝皇太子婚禮沒有請迎﹐自東漢到東晉時常不依六禮。

唐以後﹐皇太子開始請迎﹐其餘親皇婚禮亦從六禮。後來暨「問名」於「納采」和「請期」於「納成」﹐只行「納采」、「納吉」、「納徵」、「親迎」四禮。朱子家禮將「納吉」和「納徵」兩禮合一﹐故只有三禮。
    元朝多議婚一日。
    明朝﹐洪武元年定制﹐以朱子家禮為標準。
    清朝﹐據通禮載﹐漢官自七品以上有九個禮﹐但拼入成婦成婿之禮﹐而古代六禮只餘「議婚」、「納采」、「納幣」、「請期」與「請迎」五禮。因禮非強制﹐其他士、庶人婚禮比較簡單﹐民間婚禮皆從朱子家法。